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多谢各位抬爱,于稍许的惶恐中,岁末接受新华社专访,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2/1225/c70846-20013342.html,因篇幅关系,新闻稿有删节,2013已经徐徐展开,刊发全文在此,为过去一年的所有坚守和努力打一个认真的结。

 

 

问:近年来,国务院多次召开常委会议专题研讨食品安全问题,将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您认为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体现在那些方面?国家对食品安全的保护是否已经足够重视?

 

答:今年七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切实的保障和足够的重视都蕴于字斟句酌之间。依其三年和五年两个时间长度的界定,可以认为是十二五期间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纲领性文件。三年之期,五年可望,两个时间节点,可见政府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决心。《决定》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得之于严,落之于实,街道办事处这样的行政细胞都激活起来,让整个组织系统从末梢开始严阵以待。农业是食品安全的始发点,所以,我想是否与街道相应,还应该强调农村一个个行政村的细胞作用。尤其需要强化农民的职业尊严感,逐步提高其在工业化进程中益发微薄的收入,农民能否成为一个骄傲的职业选项,农民辛勤劳作的价值能否赢来足够的社会尊重,是食品安全的关键所在。农民是初级农产品以及其他食品的生产主力,这无疑是我国目前不可否认的事实。食品的航母级企业究其源头,大多还是依赖小农作坊。从地沟油到毒胶囊,都有底层农民忙碌求生的身影,作假并未让他们发财暴富,实质上他们是在无奈中用农民的巨大生存适应性在承担着大企业的成本压力和食品安全风险。构建互信而温暖的城乡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决定》能否带领舌尖上的中国,最终走出已经千百次走入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河流。

 

另外,食品安全纳入政绩考核和实施一票否决,就是官员头顶上又多悬了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剑影之间难免眼花缭乱,因为林林总总到了非抓不可不抓不行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最后都如斯实行一票否决,比如计划生育,比如矿山安全等等。剑光闪烁,因为剑与剑,光与影,就难免有冲突,有无所适从处。食品安全是有成本的,农民自身价值的实现是需要一定的农产品价格来支撑的,食品价格自来都是我国CPI上涨最重要的要素,菜篮子米袋子工程毋庸置疑也是地方官员不能懈怠的重要政绩,二者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甚是考验官员的执政智慧。我愿意强调的是,食品安全是没有零风险的,对于官员的考核指标,不应囿于是否辖区内是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而应当有科学理性的态度,着重于其之前预防和事后处理的力度和效果,综合考量,这样也才能从机制上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消除或许的媒体曝光会被堵截封杀的疑虑,也是对官员致力于食品安全工作的一种善意鼓励和保护。

 

 

问:近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采取了一系列严格保障食品安全的措施、制度,比如食品溯源制度等。您认为在国家的大力整治下,采取的这些措施是否有效?近三年以来我国整体食品安全状况变化情况如何?

 

答:措施有效,食品安全形势整体向好。近三年以来,从上到下,从理念到法规,再到落实,都是逐步向好的。

 

但中国每天消费约200万吨食物,40多万家食品生产企业、323万家食品经营主体、2亿多户农牧渔民,难以计数的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监管难度堪数世界之最,但执法人员的工作状态却和这种严峻的挑战不相匹配,整体处于相对懒散状态,基层执法不严的问题仍旧是监管失守的症结所在。标准也好,法规也罢,最终的执行状态都要落实到基层,抓好了基层,才算抓好了监管。否则势必陷入有机制无执行的怪圈。我经常想,如果中国的监管人员都能发挥记者的潜伏和卧底的精神,那么就不会总是等待新闻记者曝光来不断挑战消费者心理底线了,自身形象自是蔚然改观。

 

新闻媒体在食品安全监督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但也毋庸讳言,一些新闻媒体吸引眼球的标题党报道,制造了一些食品安全风险丛生的假象,可以说由媒体形成的虚拟食品安全恐慌就是绑架了大多数人的真实感受,民众在从众心理的支配下人云亦云,似乎说中国食品是可以吃的都需要巨大勇气。以不信任为内核的食品安全恐慌至少在网络层面的风生水起,部分还是由媒体所启发诱导的,而不是真正来自于中国沉默的大多数群众。一些被夸大、误报、误导的不实报道一而再再而三出现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科学素养的匮乏;二是轰动效应罢了。新闻媒体,尤其电视媒体,有揭露、强调、浓缩与具象化的功能,通过画面剪接之后,眼见之实是编导希望展现的所谓实,夸大和误导比比皆是,加剧公众对危害的恐惧,刺激公众对危害的不合理愤怒。如何将正确的科学知识不偏不倚地转化为公共理解力是媒体亟待具备的能力之一。风险的量效关系也每每被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而摒弃,比如,目前白酒中含有定向迁移而来的微量塑化剂是客观事实, 塑化剂DEHP可能致癌也是客观事实,但是,喝下去多少白酒中的塑化剂才会致癌, 才是风险争议的关键所在。媒体往往就诱导受众将风险想象等同于即刻的危险, 风险的不确定性在媒体渲染夸大的恐慌中转化为现实的恐惧。媒体应该逐渐灌输,让民众懂得毒物即剂量的基本常识,在量效关系基础上谈风险。

 

问:今年以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出现“甲醛猪血”“工业盐酱油”(白酒塑化剂不算非法添加,是定向迁移)等事件,不断引起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和担忧。您认为目前打击非法添加、打击食品行业违法犯罪还存在哪些盲点和不足?

 

答:比如属于非食用物质的非法使用的皮革胶囊事件,从监管层面反思,十年前皮革奶事件出炉时就应该足够警惕,皮革水解蛋白和工业明胶是孪生兄弟,前者查获非法添加,后者也应该顺藤摸瓜,严加监管,那就不会蓄积爆发,导致今年地震。

 

另外,这个问题我想站在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谈。全世界每年产生数量巨大的皮革固体废弃物铬革渣,我国就占了将近三分之一。脱铬工艺费时耗力花成本,面对如此巨大数量的铬革渣诱惑,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无良厂家就直接将其加到食品药品中来变废为“利”了。除却类似皮革废料这种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垃圾,非法进入食物链而导致食品安全系列问题之外,更糟糕的是飞速发展的中国制造业主动将国外的垃圾和废料作为可回收原材料的廉价来源,发达国家也乐得将未经处理的垃圾出口到中国。二十年来,数千吨有毒有害垃圾打着世界贸易的幌子堂而皇之进入国门,全球庞大的电子垃圾中之80%最后落脚亚洲,其间之90%进驻中国,中国俨然成为全球最大的废弃物进口国。大大小小的中国企业不遗余力、不计环境成本地对这些废弃物进行提炼回收,以高污染高能耗为代价切实变废为宝,换取些许可怜的微博利润重新运回发达国家。一进一出间,污染不可避免。如此污染大背景下,初级农产品的安全性受到很大威胁,镉米杀机就是典型案例。另外,加工食品的添加剂被工业原料取代的几率成几何级数增加,农药废渣盐,工业盐酱油等都是典型案例。中国这个世界工厂也应该转型为环境友好的绿色工厂,从根本上遏制一系列污染和工业产品滥用的食品安全问题。

 

问:展望2013年,保护食品安全仍旧是人民生活中的重大议题。对于推进食品安全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您有哪些建设性意见?

 

答:三十年飞速的工业化进程,在环境污染方面留下的隐患,或许会在不远的将来逐渐集中显现,这是食品安全问题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食品的掺假掺毒可以通过诚信重建、重典严打等措施得以遏制,但环境污染本身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则复杂艰巨得多,好比一滴墨水滴进了一盆水中,进易出难。我以为,首先要把环境保护作为农业补贴政策的核心内容,效仿欧盟对农产品价格支持补贴政策,建立以环境保护为核心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将农药科学使用和重金属污染的预防治理作为体系中的重要参数;再则,对化学农药要从低价管制变为高价管制,提高农民使用农药的成本,降低农民购买和使用的欲望;对生产低毒高效农药厂商依旧可以实行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但高毒和限用农药的厂商则去除补贴,大幅增加税收,降低厂商生产意愿;第三,则要强化推行绿色GDP的政绩考核,阻断地方官员饮鸩止渴的盲目工业化趋向,从根本上缓解重金属污染状况的进一步恶化;第四,重典治乱。台湾的安全农业法,对制造或输入动物用禁药以及禁用农药者,均处1到7年有期徒刑,制造、加工、分装、贩卖或意图贩卖而陈列、储藏禁用农药者,均处6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大陆也可以参照这种力度执行,算是一剂猛药以求立竿见影。对于畜禽水产饲养中的抗生素滥用问题,也可以借鉴此种方法。比如正在上演进行中的快大型白羽肉鸡的药鸡事件,不少养殖肉鸡的农户,自己病了都舍不得去打抗生素的。他们知道多用药成本高了不赚钱,但更害怕鸡死了赔光了。谴责底层农户是于事无补的,谁盈利大,谁承担风险多,药品推销商是否难脱其咎?如何保证降低养殖户的风险,科学指导规范饲养模式,才是食品安全长远之道。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食则以安为先,纸上谈兵易,狠抓落实难。在经历19世纪末快速工业化后,20世纪初美国的媒体和报纸上大量的曝光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了一场每个人都关心的社会运动。当下中国消费者也处于类似的食品安全的十字路口。监管百密难免一疏,并非阿Q式的自我安慰,食品安全风险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也是发达国家面临的主要社会风险,至多仅只是风险程度的区别而已。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踏实做,认真做, 子规半夜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话题:



0

推荐

朱毅

朱毅

55篇文章 7年前更新

理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食品生物技术方向博士生导师,微藻资源化利用硕士生导师,《中国食品报》等报刊专栏作家,国家农产品贮运保鲜联盟副秘书长。原创文字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