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毒杆菌溜进奶粉里,在八月烧烤天火上浇油,眼看着洋奶粉粉丝们的心灵深度灼伤,就在千般抚慰皆无效,治愈遥遥无期之际,不曾想峰回路转。8月28日,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发布声明,确认在恒天然浓缩乳清蛋白中检测的微生物是生孢梭菌,而非高致病性的肉毒杆菌,虚惊一场,产品不存在安全问题。
话说还是阳春三月时,恒天然发现梭菌属微生物结果呈阳性,但难以具体确认,随后进一步的动物实验结果指向肉毒杆菌,这就有了7月31日主动披露和随后的召回等等。但是送往美国的最终确证实验,排除了肉毒杆菌的可能性,至此尘埃落定。
喧嚣一个月的肉毒杆菌风波,自是别家事,说起来就洞若观火;若论自家事,说起来就是他山之石。
风波乍起,公众首先质疑为什么牵动万人心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居然没有肉毒杆菌的检测标准?所谓标准,就是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平衡,乳品中肉毒杆菌因为出现几率极低,所以强制性国家标准中无此一项,不仅中国没,全球皆无。当下,任何食品安全事件一曝光,大家习惯性质问标准缺失,质问标准不够严苛,质问检测手段不够高端大气上档次。从奶粉到地沟油,无不如此。恨标准,恨检测不到位者,恨不能好比曾经人手一弹簧秤一般,人手各式快速检测试纸,满市场晃悠。民意汹涌,舆论高调,似乎都有理,但实际上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消费决定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消费者的非理性要求产生的所有成本,最终都是消费者承担。没有标准万万不能,但标准不是万能的,只是控制系统性风险而已,终端标准的监测效果,远远不及对生产环节各个节点的质量控制和良好规范。也就是那句老话,安全的食品是在G M P、H ACCP等现代管理制度下生产出来的,不是检测出来的。
持平而言,恒天然作为全球最大的乳制品原料供应商,在整个事件的处理中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还是显示了大公司的生存智慧和一种成长风度。主动召回之预防性召回,在没有造成消费者实质性伤害之前,消费者不必怀着深仇大恨,大可以显示大家风范。打击食品企业违法行为和维护消费者权益之间,支持合法维权和防止过度主张消费者权利之间,如何取得平衡,如何达到实现法律效果和长期效益的有效统一,具体到何种情况才启动惩罚性赔偿,这既是监管者执政智慧的显现,更多也是消费者理性成熟的展示。如果不切实际高喊着零容忍,不赶尽杀绝不足以显示乱世重典之威,对勇于自我披露的企业是消极的负反馈。食品安全是没有零风险的,关键是事发前的防范和事发后的处理。如果把握不好度,很容易让以后企业更愿意选择心存侥幸地铤而走险,哪怕到责令召回时也心不甘情不愿地百般掩盖抵赖。有责任心的企业和理性的消费者之间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也不是绝对的强弱势关系,而应该是共同携手呵护诚信体系的建设,以求双赢。
深层分析,进口奶粉和国产奶粉之间目前并不形成竞争态势。进口奶粉打造高端消费市场,国产奶粉专注于中低消费群体,井水不犯河水。前者有什么风吹草动,也只不过是其目标群体在消费选择时,可能更改国别和品牌,但进口和国产的底线,目前看依旧固若金汤。所以后者不会因为前者的水漫金山而获益,也就是恒天然之起伏跌宕,对国产奶粉而言,完全无关大局。
再深层说,进口奶粉非圣品,国产奶粉也不就是次品,奶粉就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普通食品罢了,不是婴幼儿成长之必需品。秋风起,炽热去,对奶粉以及进口奶粉的热度也该退点烧了。一岁以内婴儿,母乳喂养为首选。目前,中国能坚持喂半年母乳的比例不到30%,但发达国家半岁以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超过80%。如果妈妈们都能排除万难,坚持喂一年的母乳,那么中国对配方奶粉的需求和关注都不至于这般全球瞩目。
信赖是一种脆弱的情感,建立难,摧毁易。国产配方奶粉的信赖是在三聚氰胺奶粉的废墟上重新建立,自是难上加难。进口奶粉的繁荣,也算给中国奶企一个自省和猛练内功的时间,不要盲目求大求快,耐住寂寞,忍耐一段时期内较低的收益,十年磨一剑的恒心,从牧草开始的决心,最终定能重拾消费者的信心。恒天然不也是从三聚氰胺事件中很快走出来的么?彼能是,而我也终将能是。个中关键,无非
———
术仅能取胜一时,道方可取胜长远。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