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遥想当年,“安全食品台湾造”的广告,可谓朗朗上口深入人心,令海峡这边的大陆民众那个羡慕嫉妒啊,本是同根生,彼能是,为何我不能是?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且看当下,“安全事件台湾造”的报道,当算后浪前浪高潮迭起,令海峡两岸的民众那个失落愤怒啊,本是好名声,谨慎行,奈何一切将已不是。
塑化剂事件让民众心有余悸中十年怕草绳,滚雪球式的一波又一波,让斯时台湾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本身,以及监管的信誉都被淬炼了一遭。不过随后两年,各种非法添加和标识欺诈并未到此为止、望而却步,反而接二连三上演十面埋伏、步步惊心。从毒淀粉之面到铜叶绿素之油,一直不消停。而且,小至夜市,大到食品行业老字号大企业,都有中招。台湾本土的消费自信,世界范围对台湾食品的消费他信,估计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贸易经济的损失是紧随其后的,下架商品仅只是看得见的明损,股价重挫之外,相关消费缩水是慢慢显现的亏蚀。
可溯源是公认的捍卫食品安全之利剑,台湾,作为全球最早采用食品追溯制度的地区,如今之这般,究竟事出哪般?溯源制度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局限于生鲜领域,且执行有停滞懈怠之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另一半是天天做,月月做,年年做,无疑,践行后者是很难的。
源头和过程管理流于小范围的纸上谈兵,末端监管抽检率又低得可怜,政府和民众都一厢情愿地对食品生产者的自律托付了过多信赖,这些就是当下之果的因之所在。
台湾当局掷地有声地拿出了28字箴言:严查重罚、立即下架、增加人力、妥编预算、鼓励检举、动员志工、长期监测,当然或许还是有一些失去信心的好事者认为是纸上谈兵。至于重罚,大陆《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相较之,胜台一筹,台湾是该重典治乱;至于人力,台湾拟把近两万名大学食品相关专业学生纳入稽查队伍,共建食品安全守护联盟,这个办法大陆完全也可以效仿实施,不怕虎的初生牛犊马前卒啊。同时,把高校实验室的专业检测充分利用,也是潜在生力军;至于检举,台湾东窗事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中,民众检举立大功,监管部门查获次之,媒体卧底成功一例。严惩重罚至多算马后炮,而大幅度提高检举积极性,才是防患于未然的事前阻止的高招。从经济学角度说,天价的检举奖金,让企业的作为自然处于企业内部员工的虎视眈眈中,这种震慑够威够力!至于长期监测,还要落实到溯源制度,比如涉嫌造假的混油检测,在技术上有难度,但若从原料采买入手的每个节点到位监管,自然能生产出好油品。
屋漏偏逢连夜雨,混油引发的连锁信任危机,导致台湾一家媒体购买了台湾市面售卖的名牌泡面送检,发现知名泡面的油包里居然含有铅、砷、铜、汞等重金属,此消息在大陆发酵反应,好似又要上演一出重头戏。尽管台湾没有专门的相关料包重金属限量标准,但找到可循的其他标准还是不难的。铅、砷、汞等,就可参考大陆的《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新国标。铜限量值废除了,但铜每日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成人是8毫克,因此料包里的那点是无论如何不会超标的。检测出来重金属元素的存在不值得大惊小怪,只要不是蓄意添加,检出值在标准允许范围内,就可以放心继续吃。当然,吃方便面的时候,放一半料包,加点菜,少盐少油更健康。
大陆对此之种种说长道短,除了名副其实的隔岸观火之外,还免不了遭遇五十步笑百步,或者一百步笑五十步的质疑,或者是“哈哈,两岸都是中国人罢了”的嘲笑,以及多了点心理安慰,瞧一瞧,台湾弹丸之地且如此,大陆之大,监管不到,看似偶然,也是必然。声明一下,本人并非逢大陆必港台、逢中国必外国的思维模式,不是大陆之不足,定要找出港台不幸免;中国有缺点,定要挖出国外更糟糕,才心安理得的套路。
看着台湾和大陆,食品安全问题的各种媒体热炒和义愤填膺,本人忍不住想介绍一下美国著名的素食者诽谤法,也就是食品诽谤法。食品生产者可以根据这一法律,向对其产品发表评论者提起法律诉讼,美国13个州有这项法律。换言之,这个法案的存在,使得任何评论食品安全的话语,都可能面临费用高昂官司的风险。仅仅通过讨论相关议题,引起公众对食品的警惕,以及呼吁应有的调查,这些都是不被该法案所允许的。所以,似乎,料包重金属这个不完整信息的发布,若是换到美国,或许就是不妥当的了。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