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尽管其实只是,吃过猪肉,没见过猪跑的儒二代罢了,但我,姓朱,声同猪,另形神皆似猪,故自述曰“像猪一样”。洗去浮华,在看不起猪的文化中,在吃猪肉很多的着实中,从容做猪,不亦乐乎?今日猪言猪语的由头,就是但闻四年养猪喧,难品一朝猪肉香的丁家猪。

 中国家猪从7000年前的河姆渡陶猪一路圆润地走来,以每年6亿头出栏生猪的巨大体量,占全球半壁江山;年生产5千万吨猪肉,是欧盟国家总和的2倍,美国的5倍,平均每个中国人消费了将近80斤猪肉。当仁不让的养猪大国和消费大国。

“猪粮安天下”有着浓郁的中国特色,猪肉被默认和公认为米袋子之外基本的生活资料,排名优于菜篮子。猪肉价格的波动在CPI中举足轻重,二师兄身价一涨,就有四两拨千斤,导致CPI指数一路暴涨的可能。换言之,国人如果端起碗来吃不到猪肉,放下碗来脾气暴躁已经是社会默认模式。于是乎,二师兄的潮涨潮落,发改委、商务部、农业部、财政部、统计局等等,一度操碎了心。于是乎,每公斤猪肉和每公斤玉米价格低于61时,就雪中送炭地收购猪肉,高于78的时候,再卖出去。如此而已的朴实进出,不必拉到和石油等同的国家战略高度,那就有些虚张声势了。一些经济学家甚至可以通过二师兄的身价涨跌,来推断宏观经济形势的走向,并未显出一猪知秋的先知先觉,倒有一猪障目的偏颇。

高大上地大而言之一番,再回到丁磊养猪的话头上来。有醉翁之意不在猪,而在乎圈地或补贴者,但网易养猪有态度,简单明了,就是为了让世界更美好。这一点绝对可以相信丁磊的理想主义:不必靠养猪扬名立万,不必靠养猪发家致富,仅只拿出一些只是数字的钱,这钱的目的,这钱的分量,和女人买条漂亮裙子,各方面相比都大致相当,无非让自己遂心,大家开心。

丁磊三年养猪四百余头,不够满足很多人期待的宏伟壮阔,但截至目前为止,丁家养猪是猪道主义的坚定践行者,凡事站在猪的角度,易地而处想问题,意欲把工业化时代集中营中的猪,拽回到茅屋和公寓混搭的E时代。虽然,理想主义的终极,可能等于不了了之和无疾而终,但我衷心希望,丁家猪能先幸福起来,不必在意多寡,在于有开头,有展开,热热闹闹猪肉香。

丁磊养猪就是玩票,多为谈资和话头,纵使将来发达了,也是点缀和补充,不足以在当代猪世界呼风唤雨。且看其他非丁类型的养猪者,外资抢滩,高盛斥资数亿美元在我国养猪150万头,德意志银行持有上海一养猪场30%的股份。内资也不等闲,某大钢铁集团投巨资欲打造大型养猪场,一家大型煤炭企业也正式进军养猪行业。资本不问出处,聚集于猪,无非都以为猪处于“价值洼地”。

这些资本跨国跨界地来玩猪,我不以为比丁磊养猪更利国利民利猪。

跨国的资本那是稳狠准,从根上开始,不少资本都舍得下本钱,从种猪育种着手,打造了曾祖代、祖代的原种猪场。被黑客远程操纵而浑然不知的电脑统称肉鸡,当然叫肉猪也是一样易于理解的。中国的种猪在生长率、生产转换率上都比不过洋种猪,久而久之,本土培育的种猪越来越少,终于快要销声匿迹了。这种长期的大规模的引种,有电脑肉猪的悲从中来,因此,国产肉猪育种事业任重道远,路漫漫。

国内跨界的真金白银热钱投进来,就是因为自己的产业产能过剩,所以另寻他途求利润,就要趁热打铁,立竿见影要效益的。所以,不求赚钱的丁磊,如果能高屋建瓴地,为中国猪的来龙去脉着想,在育种上狠下功夫,才是钱用到刀刃上了,才是理想和现实的更有意义的整合,养什么,毕竟比怎么养更重要。

当然,是不是也要思考一下,猪,也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么?一江死猪向东流之后,浙江省已经不再鼓励大干快上地养猪了,要缩减四百万头猪的规模。我以为这是明智的先知先觉。

猪肉做国内肉食品老大源远流长,加之联合国粮农组织与经合组织预计十年之内,中国有望超过欧盟,成为人均猪肉消费第一大国。似乎养猪形势大好,且慢。

首先,毋庸置疑,中国养猪业的发展先天不足,品种和饲料都过于仰仗进口,看上去很大,但外强中干。

另外,如此庞大的养猪是中国环境不可承受之重,浙江的养猪专业户因为政策导向要走出去跨省养猪,其实,有百亿元人民币预算投资的某钢铁集团,更应该跨国养猪,made in China ,可以转换成made for China

再则,君记否,苏东坡的《食猪肉》:“黄州好猪肉,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连东坡肘子都不很受待见的现在,猪肉消费文化式微是显而易见的,猪肉在膳食结构中所占比重并未攀升,而是在逐渐下降。

顺便说说去年此时,和刘永好先生一起做一个访谈节目,他感慨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一有风吹草动,只能靠全产业链来平衡收益,养殖于他都会赔钱。可见,养猪风险大于机遇,慎投入,细思量。

然,猪言猪语到最后,还留着个念想,且等他日,丁家猪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

     

 

话题:



0

推荐

朱毅

朱毅

55篇文章 7年前更新

理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食品生物技术方向博士生导师,微藻资源化利用硕士生导师,《中国食品报》等报刊专栏作家,国家农产品贮运保鲜联盟副秘书长。原创文字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